11月16日,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的“2019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学术峰会”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数十位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在大会主题论坛和圆桌会议上交流思想、分享观点,就“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学科专业发展及文化艺术研究学术体系建构进行了深入研讨。峰会由11月16日上午在望江宾馆召开的主题论坛及11月16日下午在凤凰山校区召开的三组圆桌会议组成。主题论坛的专家们,从文化格局与传播、学科建设、艺术教育等方面蓉城论剑、交锋思想;圆桌会议则分影视传媒、艺术理论与美术设计、音乐舞蹈三组进行学术交流。为能使全院师生都能及时了解到与会专家的最新思想与观点,学院将从今天起按专题推送与会专家的发言内容。
主题论坛专题一:文化格局与艺术传播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
发言题目: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中国文明主体性
黄会林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同四川和东盟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现状入手,阐明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价值和重要性。黄老师的发言内容集中在探讨世界文明格局下中国对自身文明主体性的重新认识和确立及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依靠资源等问题。
一、 当下中国需要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和现实格局中重新认识和确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中国的民族解放与建设积累是对传统文明的一种创造性的继承,中西古今是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最萦绕于怀的四个字,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中国在追求独立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民族认同这样一些问题。今天的中国再一次处于世界的中心舞台,也再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关键转型期,中国的发展走向不仅关乎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和世界的发展密切关联,一方面中国和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融合的越来越深入,而仍然会持续的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时候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重新思考中西关系,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了。
二、 关于中国文明主体性的基本依靠资源的思考
我们认为当下文明的资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五千年形成的以儒、道、释为主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有很多基本理念比如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对于全人类有着共同的参考价值。中国文明积累下来的这些传统资源,无疑将会帮助我们确立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它的潜力,我们仍然需要深入地研究中国文明,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精华的理论。
第二个资源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寻求独立自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传统。这个传统既有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明立命,为往事俱前贤,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文化传承,也是有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上下求索,左右突围现代的转型。
第三个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格局与建设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独立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世界不断接轨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
以上三种并存发展的传统就是我所理解的当下中国文明主题性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并且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底气和依据,更是我们未来为世界新的发展理论提供一种珍贵土壤。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下的中国对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是困难的事,要想解决这些困扰,需要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西方,重新认识古典与现代,需要我们中外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在学习世界的同时,在重新认识中国文明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
王廷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题目:身份、文化与中国艺术在新加坡的传播
王廷信长期关注中国艺术在国外的传播,本次发言重点论述了华族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现状以及新加坡对于华族文化的态度和相关措施,试图通过相关案例找寻中国文化跟随移民走向世界的发展和传播之道。
抱着衣锦还乡的美好愿望去新加坡的中国移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留在了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公民中的一族,就叫做华族。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尽管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的饮食习惯、服饰习惯、民俗习惯,包括人际交往习惯都还深深的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当中,所以中国的传统艺术依靠这种文化记忆在新加坡被继续传播着。
而对新加坡这个国家而言,也欣然接受了华族艺术。它们国家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就是国家艺术理事会,就通过国家艺术理事会这样一个主要机构支持华族艺术在新加坡的传播,让其成为新加坡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加坡自己的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它对各个民族的文化完全就是一种顺势而培育的状态。他们认为,只有把新加坡在地的各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好了,新加坡的文化和艺术才会成为一种独立的,或者是新加坡性格的、有新加坡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说,新加坡华族在传播中国艺术的过程当中,他们的显性动机是在为新加坡的文化做贡献,隐性动机则是在让自己的文化记忆得以持续。新加坡政府通过国家艺术理事会以及其他杠杆推动各种艺术在新加坡的拓展,是在尊重各种艺术前提下的顺势行为,政府没有改变各民族艺术的意志,也没有强迫改变各民族艺术的形式。新加坡华族在一个新的国度传播自己的艺术,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华族也未因传播符合自己的艺术而排斥其它的艺术,在彰显自己艺术价值的过程当中,它也不断地向其它各族艺术学习。
新加坡政府坚持多元共生,让多民族和谐相处,运用多民族艺术共同建构新加坡新型国家的艺术,是新加坡在尊重各种文化,顺势而为,强化移民在地身份的有效手段。新加坡华族对中国艺术的传播使中国艺术随着移民迁徙到海外国家之后继续得以传播的非常典型的案例。
陈宏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
发言题目:沿着“一带一路”踏访思想的里程
陈宏从人类文明多样性出发,结合中国教育电视台近年来在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为把“一带一路”方针落实到文化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思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树。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地理、气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不同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形态。东盟各国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共同书写着华丽的东盟文明的篇章。万古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就与东南亚国家保持着友好交往的历史友谊。“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的战略,它更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历史上的人文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的范畴,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成一切而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战略架构。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先行的优势可以推动我国与远土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传媒行业的代表,国家电视台真诚地呼吁媒体同行能够携手教育行业,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教育电视台也愿意拿出频道的时段和组织媒体活动为东盟艺术繁荣提供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