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大美山川 画意成都——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教学研究展”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正式开幕。与此同时,北京及四川的业内专家学者与学院的领导、美术教学骨干们围绕“画展呈现出的创作特色”和“结合学院未来的发展谈美术教学特色”这两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常务副院长王小军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学院学术院长彭吉象与四川大学教授吴永强共同主持。
彭吉象结合学界讨论的四川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谈到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成立是应运而生,意义重大。表示,本次作为美术教学成果展示,既是一次好的开端,又是新的起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一教授在研讨中指出,本次作品展两个特点,一是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西部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还包括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题材,这也是学院教师创作所凝练出的特色。二是透过画展能感到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在教学方面各艺术门类相互影响、渗透,这种办学方式值得其他艺术院校借鉴。他回顾20C到当代,艺术不断被分类,美术门类也在细分,各门类之间强调独立性,但艺术应该独立而不孤立,其实在古代,书画本一体。
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表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本次展览是名副其实的美术教学成果展,能在成立3周年如此短时间内进行展出,说明办学有成就。他在研讨会中指出,绘画的“笔断意连”与“曲断意连“其实是相通的。通过这么多画展作品可看出,其门类齐全,其中不乏艺术造诣高,写实功夫深的作品,比如刘遂海老师的《湖广填四川》,让人印象深刻。另外,综合材料作品突出肌理感,创新意识强。
《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这样形容观展的感受,“观看这所年轻的艺术学院师生展,像走进全国美展的某个展区,让人视觉惊艳。”他认为,在四川能有如此开放的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是一种创举。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名家领衔、学术为先,老师通过丰富的行业经验加高远的眼光来引领学生;同时专聘结合、中外结合,由不同国度的教师融合巴蜀大地的艺术特性,开出奇异的花朵。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姚叶红说道,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书画频道美术馆,在最接近普罗大众的地方办展对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来说意义重大。学院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东西,这一点让他深深折服,同时希望今后能与学院专家教授进行更多的艺术交流。
北京大学李松教授谈到本次展览最大特点是,以中青年老师为主的教师群体,其艺术功底深厚,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指出今后发展可以朝着以下两个方向,一是更多体现与东盟国家的艺术交流深度与广度,尽量将成果展现在办学之中,二是更多体现四川文化的优势,比如考虑创立“成都画派”,既然自成风格,就可打出地方特色,把四川漆器这类传统文化传承光大起来。最后,建议学院在办学中融入大美术观念,把诸如新媒介、影视艺术和数字艺术等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进古老的美术教学世界,定能在更新兴的领域,迅速占领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高地。
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提炼本次展览的风貌,格调高,理念新,视野广,水准高。他说到,目前艺术学科之间由于细分其壁垒越来越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这种探索有益,其人才机制灵活,体制创新,有益育人。在今天文明共生,文化互建的语境下,这些作品关注国家、社会、地域的变化,特别具有活力。
北京大学徐寒教授对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寄予未来的期许,他说学院地处四川这块土壤,定能产生丰富的艺术火花,前景无限广阔。
中国艺术研究院刊物《艺术评论》副主编(主持工作)雍文昴谈到魏晋时期形成艺术聚集效应后,理论才得到繁荣,其中巴蜀地区文艺在当时特别繁盛,今天看到的画展令人有这种思考,即巴蜀之地有这种传统,蜀地的文艺能覆盖其他区域,其艺术创作不仅强调不同艺术门类的交流,也一直走在美术创作的前沿。笔墨意象,精神气格,都具有浓郁的特色和个性。
本次画展以师生对艺术的积累为原创动力,用不同绘画语言的表现方式,描绘大美四川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算是用华美的艺术成果回馈给社会;这些画大多融合时代内容和传统美术的技艺、观念,以或精微或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当代四川更深层的人文风貌和扑面而来的浓郁艺术气息。这些作品有赏心悦目的,有引人思考的,色彩绚烂,造型生动,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有极具价值的艺术造诣,集中展现了学院师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借央视书画频道的平台,吸引社会更多的美术爱好者,走近学院派艺术创作的世界,让高校的艺术创作成果浸润大众的心灵,从而引领更多的人能够拥有感知美的能力、发现美的眼睛、传达美的技能。
学院党委书记周小骥,副院长、美术与设计学院执行院长罗徕,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先政,著名画家、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范扬,歌唱家、音乐与舞蹈学院特聘院长刘和刚以及美术与设计学院党政领导人、绘画系主任、教师与研究生代表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