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影视与动画学院数字作品入选教育部“创承文脉”数字微展览,产科教深度融合再添新彩
文:许志强 来源:影视与动画学院
责编

近日,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数字媒体系汪晓飞教授团队创作的《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2024年“创承文脉”高校主题数字微展览联展遴选名单。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影视与动画学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显著成果,更是学院产科教深度融合下思政引领的“3336”数智影像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的生动体现。

政策赋能,科技引领数字文保新风尚

项目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的要求,以四川彭祖山齐山双佛为样本,运用高精度三维重建自研技术管线,成功攻克了28米巨型造像毫米级数字化的技术难题。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也充分验证了三维重建技术在文化遗产活化中的普适性和重要价值,彰显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力量。

《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作品截图

科教互哺,筑就实践教学新高地

在产科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院秉持“科研-教学-产业”三螺旋模型,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院建成了覆盖数据采集、建模修复、虚拟展示的全流程教学案例库,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了《数字三维重建实践》等实战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孵化学生数字文创作品30余件,其中多项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这些成果已转化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展现了产科教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新成效。

生态构建,开辟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新篇章

学院通过搭建“数字生态创新实验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育人方面形成了三大应用维度。在保护维度,正在建立并逐步完善四川地区石窟寺多源数据融合平台,为风化缺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传播维度,开发了基于四川地区石窟造像三维数字资产的3A游戏级场景关卡Demo,让更多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在育人维度,创设了“科技+艺术”跨学科培养体系,为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数智影像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巴蜀佛韵:四川石窟数字纪元》项目的入选,是学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学院产科教深度融合下思政引领的“3336”数智影像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的又一硕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科教融合,强化思政引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中国概况》课程入选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优秀课程

下一篇:第六届郁钧剑民族声乐高级研修班在蓉开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