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内,斑斓的油菜花海绚烂绽放。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副主任万群与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国际学生一起组成调研小组,将中国概况课堂深入这片“彩色王国”,一起揭开彩色油菜花田背后的科技密码与乡村振兴智慧。而这,也正是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概况课程实践在国情理解教育中最鲜活的打开方式。

科技赋能:从“单一黄”到“七彩虹”
“哇!白色的油菜花一朵朵像云霞!”泰国留学生张妹娟在花田间惊叹。这片占地千余亩的试验田内,红、粉、紫、白等色系的油菜花交织成梦幻画卷。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浩杰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些“彩虹油菜花”的诞生,科研团队多年来通过远缘杂交等技术,将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不同颜色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最终突破自然花色局限,绘成了多彩画卷。
“这样颜色丰富的油菜花,最早就是在四川省研发出来的,现在已经推广向了全国。”李老师指着盛开的油菜花讲解到,它的广泛推广,不仅为广袤的田野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成为了推动中国农旅融合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让乡村经济在科技与自然的交融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油菜的价值远不止于观赏层面。”李老师一边说着,一边从田埂边缘掐下一截鲜嫩的菜薹,递到同学们手中。同学们品尝后,不禁发出惊叹:“是甜的!” 李老师进一步阐述道:“油菜的菜薹也可以成为一道美味的菜肴,端上人们的餐桌。对于种植油菜的农民们来说,它可是增收的好帮手。”在李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里,同学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乡村经济新视野的大门。以前,农民们种植油菜,主要就是为了收获菜籽油。每到油菜成熟季节,大家忙着收割、晾晒、榨油,虽然也能有一定的收入,但效益不高。而现在,通过菜油兼用型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应用,年前可亩采摘一茬菜薹约300-500公斤,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菜籽不减产,多收一季菜,在“同一块田”既保障了食用油的安全又解决了菜的问题,同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为了让国际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探索,学院持续更新有关国情教育各个领域专家库。这些专家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第一手的调研理解素材,更从各自专业角度分享了中国当代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在交谈过程中,同学们得知李老师的丈夫、哥哥也都是从事农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一家三代投身农业科研事业,怀着对土地和作物的深厚情怀,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坚守。他们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只为了让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这种执着坚守、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跨越国界,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国际学生。

国际对话:科技传播 文化共鸣
“在越南,油菜长得都很矮小,是炒菜吃的,没想到还能这样‘玩’!”越南学生武碧玉对着眼前美丽的油菜田,不停地拍照留念,试图用镜头记录下这份新奇与惊喜。“马来西亚吃的是葵花籽油,看着这片油菜花田,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向日葵田,金黄一片,也充满了生机。只是没想到在中国,油菜竟然能变得如此五彩斑斓,还能带来这么多新的可能。”马来西亚的刘纹杏同学感慨地说道。
面对不同国家学生在农业领域的差异认知,李浩杰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科研团队在油菜种植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她表示,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更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与李老师一同漫步在田间地头,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还能再来到这片园区,了解小麦、李子、枇杷等农作物背后的中国故事;还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田野,触摸最鲜活的中国。

展望未来:中国情怀的无限可能
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同学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实地探访之旅,重新回到了课堂上。他们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融入项目汇报之中,在调研里,他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在未来农业发展中蕴含的无限可能,也对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期待。
在这场跨文化的调研与学习中,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彩色油菜花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强大力量以及中国智慧在全球农业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中国- 东盟艺术学院通过课程项目化探索,打开了一条国情教育理解的鲜活路径。课程内容通过项目式学习,积极创新实践方式,全面铺开跨学科项目化实践。从科学智造的探索,到人文艺术的浸润;从创新项目的尝试,到乡村振兴的深度参与,知识的壁垒在协作中打破,创新的火花在实践里绽放,而中国情怀,也宛如一颗种子,在此刻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