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7685214&channelId=null
6月21日,音乐剧《红梅花开》在成都首演后,持续得到文艺界各专业人士关注和讨论。在近日举行的音乐剧《红梅花开》剧目研讨会上,《四川戏剧》主编助理、副教授任红军对音乐剧《红梅花开》的首演进行了高度评价:“这部剧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典型意义,诚然剧目本身因为排演时间紧张,尚存在些许不足,但相信也期待着《红梅花开》会越来越好。”
任红军谈道,音乐剧《红梅花开》巧妙地选择了江竹筠(江姐)入狱前,从天真烂漫的学生成长为一名革命者,这一限定时长来结构故事、塑造人物,这可以说是主创团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范例。从作品的艺术成就看,也能体现建设文化强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地方普通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红梅花开》是当前艺术专业转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动尝试。
“比如剧作的打造以普通高校师生为主体,凸显了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极端重视,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在舞台的全方位实践中成长成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应该点赞。”任红军谈道。
再从音乐剧《红梅花开》的艺术性来看,任红军认为,音乐剧最重要的是音乐。《红梅花开》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总体值得欣赏。尤其是创新地将《摇篮曲》改编介入进剧,非常有创意,表现了江竹筠母性柔软的一面。同时,任红军也在音乐层面给出了少许建议,他提出,江姐是四川人,作品展示的场景也主要发生在四川。如果在音乐设计尤其是主题动机的设置上,能融入四川本地音乐特色,或许别有一番意蕴。“比如,是否可以一首极具川南味道的民歌或者元素贯穿全剧,在剧作每一个关键节点,以重复或边走等手法,整体或部分呈现,或许也可以有效增强全剧音乐的结构力。”
最后,任红军还充分肯定了《红梅花开》对观演关系、尤其是对观众接受度的考量。“选用音乐剧的年轻体裁来讲故事、塑造人物,这是一个很成熟的想法。”但他同时也认为,音乐剧的观众比其他戏剧体裁的观众可能更加挑剔,剧中的某些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在有机整体的衔接上还有继续打磨的空间,任红军认为,年轻观众复杂且多元,固然不能低估年轻观众的接受能力,但也需要照顾到他们不同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