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岩彩艺术家卓民做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讲述敦煌壁画“色面造形”向“线描造形”的过渡
责编 周小骥

12月14日下午,中国著名岩彩绘画学科理论构建者之一、岩彩艺术家卓民以《岩彩与重彩——试论敦煌壁画“色面造形”向‘线描造形’的过渡》为主题在中国-东盟艺术学院A1018学术报告厅作学术讲座。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代表、部分学生聆听讲座。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万国副教授主持讲座。

卓民从中国岩彩绘画媒介素材的自然属性出发,以敦煌各个时期的壁画为例,讲述了绘画史上“唐宋之变”“笔法受容”“浓彩放弃”的发生演变过程。以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历时最久的飞天图像为例,对南北朝、隋唐用色涂绘的“色面造形”与中唐晚唐以后用“线描造形”塑造的飞天形象,在造形与空间构造上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他指出,中国造形的原典思考源于图形与空间的关系。中唐、晚唐乃至五代在敦煌壁画飞天图像上发生“色面”与“线描”绘画语言形态的演变,是我们探寻唐宋之变的重要线索。

“由岩彩材质涂绘的‘色面造形’飞天形象,具有先天被赋予的图像意义;由色彩材质构成的色面,我们认知到飞天(形态)的存在。这种认知是在介于被涂绘‘形’(飞天)与未被涂绘‘底’的双向默认中完成的,其本质就是‘图底同构’关系”卓民说到。同时,卓民从支持体的改变、墨彩与岩彩的并置共存、墨彩逐渐取代岩彩、墨彩笔法受容后取代线描对岩彩的涂绘、岩彩的色面多层立体构成演变为纸绢上的“三矾九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岩彩壁画向纸绢墨彩绘画的转变、摹仿、移植、再生,宋代纸绢墨彩绘画的建构。他还讲到,晚唐、五代、北宋出现成熟的水墨淡彩绘画,在造形上挪移、传承了南北朝及隋唐,再由民间画师们在壁画上艺术原创,以此为造形原典,完成了中国绘画从岩彩壁画向纸绢巻轴画的转变。



上一篇: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岩彩壁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成果汇报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举行

下一篇:影视与动画学院入选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