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id=7704543&channelId=null
“四川是红色基因的沃土。多年来广大戏剧工作者都在努力地用作品表达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还是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华北大地,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戏剧工作者都是紧跟党的旗帜不断前进的生力军,戏剧作品是弘扬正气、鼓舞斗志、团结人民的精神力量。”
我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作品《努力餐》编剧潘乃奇,在看完音乐剧《红梅花开》后,向记者发来这样一段话,并对《红梅花开》的首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潘乃奇认为,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完成戏剧的红色表达,是非常有价值且有必要的。《红梅花开》就是这样一台非常有张力、有号召力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作品。潘乃奇认为音乐剧《红梅花开》之所以成功,主要做好了以下四点:
其一,本剧的选题新颖和人物塑造,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在此前接触过的大多数描写江姐的剧目,或者说以江姐为主要人物的剧目里,无一不是齐耳短发,系着红围巾的一位非常成熟的江姐形象。《红梅花开》让观众看到了这位革命女性的另一面:有她学生时代的形象,也有她在为人妻、为人母时的细腻柔情的一面。
编剧在作词时,也有意识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红梅花开》中独特的江姐人物形象塑造。例如在处理她和丈夫彭梧桐的感情时,我们能看到她女性的柔情和对爱情的向往,这与此前江姐剧中的革命者形象大有不同,这是一个特别有女性感觉的江姐。尤其在《摇篮曲》一节,这种江姐的新鲜感达到了顶峰。
再搭配以音乐剧的形式,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将会是独特的体验。
其二,是对江姐与自贡关系的呈现。潘乃奇提到,在看这个剧之前,她并不知道江姐是自贡人。直到最后自贡盐井在舞台上出现后,她才明白,原来是四川自贡这块土地滋养了这样一位红色女儿。潘乃奇提到,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城市文化科普和宣传。
“每个地方的红色资源都值得挖掘和宣传,让更多当年青年认识、了解,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红梅花开》对红色资源挖掘非常好的一点。如果剧作还要进行修改,这一块我希望能够保留和进一步提升补充。”潘乃奇谈道。
其三,是贯穿全剧的“红梅”始终绽放。在此前很多以“红梅”为主题的剧目中,“红梅”的形象总是在最后出现。而在音乐剧《红梅花开》中,整个剧目从始至终都有“红梅”存在。《红梅花开》将“红梅”的概念扩大了,不仅是江姐一个革命者,一朵红梅,而是每一个参与了战斗的人都是“红梅”,包括青年学生、大学教师等等。再继续延伸,《红梅花开》也隐喻着我党历史上,为了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每一位战士。他们像一点点的红梅,最终开放在漫山遍野。最后,如烈火一般的红梅整体景象缓缓出现,全剧主旨得到升华。
其四,是让主体演员由学生参与,《红梅花开》的教育意义得以体现。
潘乃奇认为,学生需要有上舞台的机会,实践和理论应该是并重的,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一次的主创团队,实力非常雄厚,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指导。相当于他们是在接受全国顶级艺术家给他们上一台生动的实践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阶段来说,潘乃奇认为这非常有意义。
“我认为学校还可以继续将剧目修改打磨,让学生对剧目更加熟悉。也作为学校的一个经典剧目保留下来。这样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剧目的保留、对于经典的塑造都是有价值的。”潘乃奇说道。
最后,潘乃奇给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虽然剧情覆盖面比较广,但是从观众层面来说,人物出现过多并不利于记住,可以适当精简为有名有姓的人物,让剧情的主要矛盾更聚焦在主要人物身上。其次也是很多评论家也提到的,若能适当增加音乐中的四川元素,会让观众更有亲切感。